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

人生愁恨何能免---我看"楢山節考"四




整部影片自始至終.色調與燈光都是很灰暗的.人物的衣裳臉孔都沾著泥土.這是一堆陷在貧窮裡幾百年爬不出來的人.

看完這部片.讓我想起另一部經典之作"送行者".

"送行者"是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.男主角是位專門幫往生者化妝的禮儀師.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不負責任地拋棄了他.多年後重逢.父親卻成了一具冰冷的遺體.怨恨著父親的男主角掙扎著該不該送父親最後一程.

最終.男主角還是替父親服務.莊嚴肅穆地送了父親最後一程.送完父親的同時.也就同時選擇原諒.多年的恨魘不再囚禁他的心.更有信心和希望去面對未來.

仇恨不能使人快樂.原諒才能.

"送行者"的主角最後是得到救贖的.整部片色調和光線都很明亮.如同預言著結局.

"楢山節考"的主角卻有個負責任的慈愛母親.成長過程即使不富裕卻從不缺愛.然而從送母親上山那刻開始.他的生命注定要煎熬在無窮的缺憾裡.

人生的過程與結局.該如何抉擇呢???

有人重視結果.不管過程如何艱辛.只要結局是好的.之前所經歷的一切都能得到慰藉.

有人重視過程.認為只要過程美好.結局如何並不重要.

前者就如同"送行者".後者就如同"楢山節考".

然而.結局如何真的不重要嗎???曾擁有母親全心的愛.面對母親的犧牲就能沒有遺憾嗎???而缺憾的過程.因為失去父親而充滿荊棘的成長創傷.真的在送走父親後就能得到平撫嗎???

如果過程和結局都很重要.那麼人生有幾件事可以這般十全十美的呢???

很少.甚至可以說沒有.所以.人生愁恨何能免???

既然過程與結局兼美太難.那麼.只要有一個是好的.生命,就值得我們全力以赴.

人生愁恨何能免---我看"楢山節考"三



阿鈴婆婆為了讓辰平能狠下心來送她上山.就忍痛將自己的兩顆門牙硬生生撞斷.滿口鮮血.佯裝虛弱.為了在自己走後.家中仍能有女人照顧.雖然家中貧困娶妻困難.她還是費心幫辰平娶進了續弦.來照顧這個家和辰平與死去前妻所生女嬰.並將一身本領教給新媳婦.

因為貧困.村子裡的人有棄嬰的習慣.女嬰可以賣.若生了男嬰養不起便只能拋棄.所以家家戶戶都希望能生女兒紓解經濟困境.而生了男嬰.水邊田間山上任意棄置.餓死也沒人管.

阿鈴婆婆的養子就在家田中發現一具男嬰的屍體.他的第一個反應並不是感到可憐同情或報官處理(他本身也是被阿鈴婆婆收養的棄嬰).而是埋怨田種不了.到處調查是誰家生的孩子.希望對方出來處理遺體.他好繼續種田.然而村民沒人肯承認.更沒有人關心男嬰失去的寶貴生命.

新媳婦很能幹.不過食量很大.加上十幾歲的孫子左介苟合了村裡的少女阿松已經懷孕.也吵著要娶妻.越來越浩繁的食指讓阿鈴婆婆更強烈意識到自己必須趕快上山.

後來阿松全家都被村民殺死.懷了孕的阿松也不例外.因為他們家人口眾多.一家之主的父親又瘦小.種出的農作物無法供養全家.不得以只好偷其他村民的收成.無法獲得村民原諒地被血祭楢山神.

不耐飢餓.不得以而為的偷竊卻要一家性命來陪葬.不也是人性的扭曲???但其他的村民.日子也不好過啊.

村子裡有一些窮到沒有女人願意嫁的男人.為了解決生理需求.他們只能選擇和母秋田犬發生關係.就像阿鈴婆婆的養子.他也長成了.到了有欲望的年紀.但窮加上體臭.沒有女人願意接受他.他只能選擇和狗發生關係.無從宣洩的慾望讓他躁動地成天虐打家裡的牛影響收成.為了家計.哥哥辰平還求自己的妻子和自己沒有血緣的弟弟共度一夜.

和大嫂一夜情豈止是扭曲???簡直是亂倫了!!!

阿鈴婆婆無力替養子娶媳.但她四處求村子裡的年輕女人.總算求到了一位嗅覺不大好的.願意和養子發生關係.

在準備上山的過程中.阿鈴婆婆知道了一個秘密.其實多年前.她的丈夫並非逃跑.而是不願意背婆婆上山.被懼怕遭村人看不起的兒子辰平射殺了!!!

那麼多年前.辰平可以怕家裡被村人看不起而殺死他親生父親.可是輪到自己必須背負母親上山.辰平猶豫了.

飾演辰平的緒形拳演技很好.全片從頭到尾.他的臉上總是籠罩著一股化不開的陰鬱.那是必須親自送母親上路的掙扎和痛苦.因為那抹憂鬱.我在看這部電影時一直心存僥倖.總以為辰平也許可以不同於其他人.他可以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而不會揹母親上山.

然而.他仍然背著母親上路了.上山這橋段.導演用了很長的時間來拍.其實就是辰平背著母親走路.沒甚麼特別.卻讓觀眾看了非常沉悶.難過.我想.導演也想藉此.讓觀眾體會辰平此時的心境吧.
這段路上.導演特寫了烏鴉和貓頭鷹兩種鳥.凸顯孝與不孝間的掙扎.烏鴉是孝鳥.而貓頭鷹卻是一出生就把母親吃掉的不孝之鳥.

相對於阿鈴婆婆從容就義的堅決.村中也有另一位老人必須同時上山.然而那老人哭著不願意.一直掙扎.兒子索性將一身綑綁的父親丟入懸崖.

失去父親雖然痛苦.對村民來說.百年來的傳統.異樣眼光的壓力才是村民們更難以承受的.
貧窮.連子女愛父母的天性都能扭曲.

到了拋棄老人的地方.遍野的白骨.等吃的烏鴉.辰平捨不得地哭了.阿鈴婆婆卻要辰平聽話.回家.辰平不肯走.婆婆痛心地甩了他巴掌.將他打走了.

此時.雪開始下.對這些上山的老人來說.下雪是種幸運.因為他們可以很快地凍死.不會有太大的痛苦.

辰平就這樣.看著雪落在母親頭上.肩上.慈愛的身影漸漸被雪淹沒.

這是他從一出生就褓抱提攜.不辭辛勞.事事以他為考量.將一切全給了他和他的家庭.最後連自己的生命也奉獻出來.成全了他的生命.偉大母親的最後身姿.

落紅不是無情物.化做春泥猶護花.

辰平回到了家.日子還是一樣的過著.張羅一切的妻子身上的衣服多了繡花.孩子也穿上了彩色的衣裳.

辰平苦澀地看著這一切.噙著淚喝下熱湯.窗外的雪依然在下......

人生愁恨何能免—我看《楢山節考》二



該回到正題了。

在探討因極度窮困而扭曲的人性主題中,電影《楢山節考》可說是代表作。其實本片的故事並非日本獨有。中國某些偏鄉也有著這樣的習俗—殺掉無用的老人,減少糧食耗損,維持家庭的存續與後代的繁衍。最有名的即是〈郭巨埋兒〉故事。郭巨的家鄉也有著將老人送上山任其自生自滅的習俗。但郭巨不願這麼做,只是經濟上的壓力卻讓他無可逃避,於是,他選擇犧牲自己襁褓中的兒子,欲將之活埋。當然最後這個幸運的小嬰兒逃過一刼,老子郭巨也賺得大孝的美名,郭媽也沒被送上山,算是皆大歡喜的結局。

只是,丟棄父母是人性的扭曲,活埋兒子難道就合理?這樣的行為譴責一萬次都嫌不夠,然而,倉廩實才知榮辱,連吃都吃不飽的無奈,旁人的譴責只能梗在喉嚨裡。
不是每個故事都有皆大歡喜的結局,這種遺棄老人的悲劇有更多如同《楢》片劇情一樣,代代相傳且行之百年。

片中女主角阿鈴婆婆,已經69歲了,村裡的習俗,老人一到7o歲,就必須由兒子背上楢山,一人在山上自生自滅。阿鈴雖然明年就必須上山,但她的身體還很硬朗,牙齒能咬斷編席子的草,還能下田、織布、捕魚,非但不會造成兒子負擔,還有很大的生產力。她的丈夫早年因為不肯背婆婆上山而逃走,她一肩扛起家計,養大一個親生兒子,一個養子,將家事處理得井井有條。即將上山的命運她坦然面對,卻因發現親生兒子辰平性格越來越像丈夫,擔心辰平不忍背她上山。

而村子裡,百年來根深蒂固的習俗,如果兒子不忍背父母上山,是要被看不起,被欺負,一輩子抬不起頭來!

人生愁恨何能免—我看《楢山節考》一



最近看了《楢山節考》這部日本電影經典之作,雖然我並不喜歡其中沉重的氛圍,但還是想為它寫些什麼。

會知道這部片子,是因為最近的我,很沉迷研究日本「都市傳說」,其中有一個命題,是「存在於倉庫中的詛咒」。包括造成女人小孩死亡的神祕盒子「取子箱」、即使不靠近水邊也能把人溺死的「黑色毛線團」。有人開玩笑說,把日本人的倉庫搬出來,就能統治世界了。

這兩個傳說的共同處,在於詛咒產生的背景,都是幕府時代專制下飽受迫害,人性變得扭曲的窮困百姓,強烈意念發出的詛咒 。

有很多人覺得日本人很變態,變態的定義,我認為是與眾不同,甚至是超乎常人的執念,這也就是為什麼,日本的「生靈」傳說特別多的緣故。

簡單先談談「取子箱」。那是幕府時代窮困百姓遭受統治階層迫害,連孩子都養不活,常常為了減少開銷而必須忍痛殺嬰,怨恨不斷累積,後來有鬥爭失敗的流浪武士來到村落,教村民用嬰孩犧牲的血放入取子箱,再把這帶著濃重怨恨詛咒的箱子,放到統治階層家中,那家裡所有的女人和小孩都會被咒殺,絕子絕孫(殺女人和小孩,感覺很像甄嬛傳裡會出現的東西)。

而「黑色毛線團」則是水災頻仍的年代,為了平息水患,以活人獻祭河神,而被獻祭的人頭髮會被剃下來,百姓相信他們的頭髮能保護活著的人免於水患。所以,黑色毛線團,其實是黑色頭髮團。在當時,水患的確平息了,但犧牲者的怨恨卻成了詛咒寄托在頭髮內,咒殺所有發現它的人。

類似的傳說中國其實也有,也一直有人在做,那就是「打生樁」。建橋時為了平息河神的憤怒並確保工程順利,會將一名男童活埋在橋頭,一名女童活埋在橋尾,他們就會成為橋的守護神。這習俗,傳說是魯班開始的。但我認為其中有很大的問題,被無辜獻祭的人照理說應該十分怨恨,又怎麼會保護活人,成為守護神?

那一場雪





日劇"仁醫"中.整部戲裡我最喜歡的女性不是主角橘咲.而是女二的花魁野風.她是女中豪傑.也是個聰明的女人.她雖然喜歡南方大夫.卻知道自己並不適合他.野風用理智,為自己選了一個對自己.對大家都是最好的結局.即使那個結局對她感情上造成的.是沉痛的缺憾.

"好想變成雪啊.這樣就能落在他的肩上了~~~"

 
她知道自己身為藝妓,不被世俗所接受.這是她安於卑微身分的前提下所做的.最美的一個夢.

南方大夫夠忙了.他的生命和精力必須獻給所有病人.但他何其有幸.得到野風那
份深重.
卻絲毫不對他造成負擔的感情???

她離開南方大夫的那天.老天善解人意地.為她下一場雪.落在了南方大夫肩上.

孔子與蘭花

 
 
〈猗蘭操〉孔子原文:
 
習習穀風,以陰以雨。之子於歸,遠送於野。何彼蒼天,不得其所。逍遙九州,無所定處。時人暗蔽,不知賢者。年紀逝邁,一身將老。
翻譯:

山谷裡的風徐徐吹來.陰霾遍佈的天看來就要下雨.我將回到我的故鄉.而你在遼闊的原野裡為我送行.唉.蒼天啊.這樣的你為什麼不能生存在適合自己的地方呢???九州國土廣大.我卻居無定所.在這亂世裡.君王遭小人蒙蔽.不知賢者的存在啊.我的年紀已經老邁.身體也衰弱了.還有多少時間能展現自己的抱負呢???
 
孔子在周遊列國時.看見一株生長在雜草中的蘭花.開得如此茂盛.可這君子之花.不是該開在幽谷之中嗎???又為什麼會與小人般的雜草同列呢???孔子傷蘭.也因而自傷.這個想改善亂世的熱情理想主義者.終其一生無法做到.但他透過教育.在文化上的成就.卻照耀萬古長夜.
 
所以.他有個知音.叫韓愈.也擬做了一首幽蘭操.來安慰這在世時.沒意識到自己的努力.對後世影響多麼深遠的至聖先師.

 
〈幽蘭操〉韓愈原文:
 
蘭之猗猗,揚揚其香。不采而佩,於蘭何傷。今天之旋,其曷為然。我行四方,以日以年。雪霜貿貿,薺麥之茂。子如不傷,我不爾覯。薺麥之茂,薺麥之有。君子之傷,君子之守。
翻譯:

蘭花開得如此茂盛.香氣遠揚.就算沒有人將它採擷配戴.對蘭花又有什麼傷害呢???君子又何嘗不是這樣???就算無人賞識.他的德行能力難道就不存在了嗎???就像孔子.即使不受重用.其思想和文章一如蘭花香氣.是掩藏不住.終究要"揚揚其香".我今日的流浪是為了什麼???還記得嗎???日復一日.年復一年.路途中.雪霜之勢盛大.在這惡劣的環境中.薺麥小草卻長得如此茂盛.而身為王者之香的我.又有什麼好害怕的呢???最是傷害君子的亂世.越能看出君子的操守.

韓愈以"不採而佩.於蘭何傷"來安慰孔子.他.已不需要靠人重用.來證明自己的價值.
 
後來.周潤發主演的孔子開拍.劇中主題曲根據韓愈的幽蘭操加以演繹.別是一番風味.在這首歌詞中已經完全看不到自憐自傷的悲觀情緒.充斥的全是積極進取的情懷.孔子.你該為自己.為中華文化感到驕傲的.

 
〈幽蘭操〉原文:(王菲主唱)
 
蘭之猗猗,揚揚其香,

眾香拱之,幽幽其芳。

不采而佩,于蘭何傷?
 
以日以年,我行四方。

文王夢熊,渭水泱泱,

采而佩之,奕奕清芳。
 
雪霜茂茂,蕾蕾于冬,

君子之守,子孫之昌。

 
翻譯:
 
蘭花的葉子,長長的,在風中搖曳,優雅而飄逸;蘭香,在風中升騰,向四方飄揚。蘭香所及之處,所有花香都黯淡無味,並成為蘭香的一部分,眾多的花香拱衛著 蘭香,蘭花的芬芳,遠而不淡,近而不濃,幽幽的從中心向八方輸布。蘭是香中之王,如果沒有人認識到而不去采摘佩戴他,對蘭花而言,又有什麼妨害呢。
 
一天接一天,一年接一年,東南西北,四方都走遍,我雖然像香蘭一樣,不以無人而不芳,不過我也在積極地尋找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機會。周文王夜夢飛熊入帳, 渭水之畔訪遇太公望(姜子牙,因周文王有“興周之業,先祖早寄希望于太公也”之說,故名太公望),從而奠定周朝800年基業,這是多麼讓人嚮往的啊。蘭一 旦被王者采摘佩戴,定會讓其清雅的芬芳和其間蘊含的思想如日月般光耀。
 
雪霜鋪天蓋地,樹冠上厚厚的一層,雖是冬天,但看起來萬物都像更加茂盛了一樣。嚴寒中,蘭的花蕾,靜靜的孕育和等待,在忍耐中積累。蘭之所以有王者之香,是因為在寒冬中孕育了花蕾,如果人們能明白這是君子應該遵守的道理和法則,那麼, 那麼後世子孫必定昌盛。
 
歌詞當中更是豁達.表達了用行捨藏的.儒道合一的士人風範.蘭花讓人採擷了.就綻放他的奕奕清香.只要有實力.就算被棄於幽谷.還是不減它的香氣啊!

當我們面臨困境的時候.猗蘭的操守.於孔子.於我們.是不是都能有所啟發???

 

訪舊半為鬼

 
 
 
"訪舊半為鬼,驚呼熱中腸。"這是杜甫的一首五古—贈衛八處士中的二句。高中國文課本收錄。這首詩的大意是,杜甫前去拜訪老朋友衛八,衛八是個隱士,家中並不寬裕,卻傾盡所有來殷勤款待。久未見面的二個人,因為見面難得,甚至連夜晚睡覺的時間都捨不得就寢,秉燭夜話。一聊才知道大半的朋友都已經死了,不由得膽顫心驚。而第二天一早,杜甫就要走了,這一走,在幅員遼闊卻舟車不便又戰亂頻仍的當時,不知道今生今世還能不能得到彼此的消息,更遑論相見了。

參加妹妹訂婚筵席,席間聽見姑姑說想辦同學會,但同村的十一個同學已經死了八個,所以沒辦成。姑姑的態度,是談笑自若,可在她的談笑自若中,落實了千年前杜甫的無奈與惶恐。

隨著年齡增長,有一天,我們也會看著身旁的親友一一離去,而且,不會太久,(姑姑才五十幾歲)到時,我們將會用什麼心情來面對人生?我們也會和杜甫有著同樣的慨嘆嗎?這是我喜歡文學的原因,我們說不出的心情,古人早就一語道破。

高中時讀這首詩,只覺得寫得不錯,卻沒有深刻的感受。畢竟,才十七八歲的年紀,朋友也都是同齡的同學,怎麼會有"訪舊半為鬼""明日隔山岳"的情況發生?

後來,考上大學,出社會工作,四散各地,各有各的歷練,各有各的遭遇和人生,再聚一起的機會越來越少,話題也從學業到工作,到另一半,到媽媽經,接著,就該是退休後的生活,然後,誰生了什麼病,開始收白帖,終於有天輪到自已。

"這就是人生。"我對坐在我旁邊的妹妹説。

有勇氣承受這一切嗎?想想很可怕,偏偏每個人都如此堅強,關關難過關關過。

所以,面對吧!不要害怕失去,不要害怕別離,更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勇氣!沒有過不去的事,只有過不去的人。這就是人生,每個人都一樣。

人生不相見 動如參與商 今夕是何夕 共此燈燭光
少壯能幾時 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 驚呼熱中腸
焉知二十載 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 兒女忽成行
怡然敬父執 問我來何方 問答未及已 兒女羅酒漿
夜雨剪春韭 新炊間黃梁 主稱會面難 一舉累十觴
十觴亦不醉 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岳 世事兩茫茫